湖北日報訊 圖為:大江大湖大武漢。(雲圖航拍中心 陳勇 熊源 趙融 任天褘 攝)
  圖為:2021年武漢六大支柱產業預計產值
  記者 成熔興
  製圖:徐雲
  發展新目標
  2021年GDP突破2億
  上一個7年,武漢經濟總量由3000億跨越萬億。下一個7年,武漢將走向哪裡?
  7月24日,武漢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首次提出,到2021年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,實現“萬億倍增”。
  2萬億,是一個參考坐標。
  目前,全國GDP超過2萬億的城市,僅上海一家。北京將於今年突破2萬億,而廣州、天津、重慶、深圳、蘇州等城市,則需三到五年不等的時間。
  今之上海,已是中國經濟與金融中心,躋身世界頂級城市之列,可與巴黎、新加坡、洛杉磯等國際化大都市比肩。
  武漢以此為階段性目標,無疑距離自己的目標——國家中心城市,更近了一步。
  該市主要領導表示,“萬億倍增”只是個形象的提法,並非追逐單純的數字。“萬億倍增”更應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跨越提升的標誌,是城市能級的一次重大躍遷。
  根據“武漢2049”規劃,35年後武漢要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門戶城市,完成由中部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、再到世界城市的三級跳。而“萬億倍增”殊為關鍵,其實現之際,武漢國家創新中心、國家先進製造業中心、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將基本建成,國家中心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。
  這是一幅7年後的武漢生活藍圖:
  看地鐵,11條軌道交通線四通八達,全長388公里媲美紐約;
  看航空,天河機場境外航線超過40條,成為繼京、滬、穗之後國內航空“第四城”;
  看城建,11座長江大橋及隧道飛架南北,武漢橋都名震華夏;
  看工業,建成國家先進製造業中心,車、光、空、港四大板塊形成;
  看生態,七成居民出門500米就能見到公園綠地;166個湖泊清澈蔚藍,447座山體復綠如初……
  經濟新常態
  萬億倍增底氣何來
  宏觀數據顯示,武漢用7年時間再增1萬億,需要保持每年10%左右的經濟增速。
  而目前,中國經濟正進入“新常態”:經濟增長速度從過去10%左右的高速增長,轉入7%-8%中高速增長。
  要實現高於全國及其他大城市平均水平的增長,武漢底氣從何而來?
  省委常委、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表示,近幾年武漢市艱苦努力,狠抓工業倍增與城建攻堅,產業發展厚積薄發,城市功能日趨完善,整座城市正在或即將進入新一輪的“收穫期”,發展後勁更足。
  看車都,到2019年,武漢將有上海通用、神龍三廠二期、東風本田三廠、東風雷諾等一批整車生產項目相繼竣工投產,直接拉動全市汽車產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。
  看光谷,到2019年,聯想武漢基地、華星光電、天馬4.5代TFT-LCD生產線等一系列全國排名前五的項目,將助推全市光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。
  除此以外,還有裝備製造、食品煙草、能源環保、鋼鐵及深加工等產業,均將邁入千億級門檻。即使只算簡單加法,2萬億也並不困難。
  其他先進城市,從1萬億元到2萬億元,預計都要花6年至7年,平均名義增長速度在13%左右。相比之下,武漢近兩年經濟平均名義增速為15.7%,過萬億後規模擴大,可能出現增速放緩。考慮到這一因素,武漢市領導認為,用6年時間即“十三五”末就可實現萬億倍增,“我們提出用7年左右時間實現萬億倍增,應該說是留有餘地的,是有把握的。”
  今年,國際頂尖管理咨詢機構麥肯錫推出“全球城市600”研究預測:到2025年,武漢市GDP總量將達到4140億美元,約合2.65萬億人民幣。
  這一數值與武漢市保持年均10%增速、到2021年突破2萬億的自我預期,不謀而合。
 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將武漢比喻為一座“超級潛水艇城市”:目前新加坡、香港等城市雖然經濟總量遠排在武漢之前,但其資源已基本浮出水面。而武漢作為後發城市,無論科技優勢、產業基礎,還是土地、水資源、生態環境等先天因素,均超過全國大部分同類規模城市,發展潛力不可限量。
  全新起跑線
  萬億倍增如何實現
  根據經濟學原理,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,邊際效應會逐步遞減。
  武漢站在1萬億的新起點上,如何繼續保持經濟的持續中高速增長?
  在9月底舉行的武漢市經濟總量“萬億倍增”謀劃推進會上,該市提出,今後一段時期,經濟發展要從要素投入驅動,轉向創新驅動,向改革要動力、向結構調整要助力、向民生改善要潛力,對於武漢而言,興實業、搞建設,始終是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基礎。
  興實業,就是要繼續堅持“工業倍增”和“服務業升級”這兩大抓手。
  從國家層面來看,發展先進製造業已成為各國促進經濟持續增長、塑造競爭優勢的戰略選擇。我國也正在編製《中國製造2025》規劃,實現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。武漢市提出,要在更高層次上推動工業做大做強,力爭工業總產值在2016年達到2萬億元,2019年衝刺3萬億元。
  武漢工業要形成“四大格局”:
  四大板塊“龍蟠虎踞”——大光谷、大車都工業總產值分別超過1萬億,大臨空、大臨港超過5000億。
  優勢產業“中流砥柱”——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突破8000億,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達6000億,裝備製造、食品煙草、能源環保、時尚消費、石化冶金、生物醫葯等,均邁入千億級行業。
  千億企業“頂天立地”——培育一批“武漢造”的中國500強、世界500強企業,力爭誕生一批世界級行業優勢企業。
  產業能級“脫胎換骨”——讓現代服務業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,形成一批特色服務業中心、服務業聚集區和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總部機構。
  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成形,城市承載力翻天覆地。
  一是要構建中心城區三鎮三城、新城區“獨立成市”的“1+6”城市格局,實現武漢城市空間格局由“單中心”向“多中心”轉型,形成一批千億級大區。
  二是要建立鐵水公空發達、功能完備的城市基地設施體系。重點打造“四大網絡”:打造內通外暢的綜合交通網絡;加強地下管網建設;建設“智慧城市”應用網絡;完善供電、供氣等能源動力網絡。
  三是要構建綠色宜居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。武漢豐富的水資源、土地資源和生態彈性,被認為是這座城市的先天優勢。武漢市表示,將樹立“環境立市”理念,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到2021年左右建成“國家生態城市”,成為“美麗中國”的典範城市。
  江城將涌現一批千億強區
  武漢市表示,全市要實現萬億倍增,區級經濟必須率先倍增,力爭到2021年,形成11個GDP千億城區和2個GDP兩千億開發區。
  東湖高新區,目標2000億,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和自貿區先行先試為抓手,打造“世界光谷”。
  武漢開發區(含漢南、蔡甸),目標2000億,讓“武漢造”車行天下,建成現代化宜居宜業大車都。
  江岸區,目標1500億,以高端現代服務業為主導,加快建設漢口沿江商務區,打造“大江金岸”。
  江漢區,目標1500億,全面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,加快建設武漢中央商務區,打造華中現代服務業的“黃金心臟”。
  武昌區,目標1500億,堅持沿江開發、“兩路開發”,推進中央文化區、濱江商務區、武昌古城、白沙新城“四城同建”。
  漢陽區,目標1500億,提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規模水平,全力打造多功能複合型的國際博覽城,共築“三鎮鼎立之夢”。
  洪山區,目標1000億,建設獨具魅力的大學之城、創業之城,打造宜居宜業宜商的新型中心城區。
  江夏區,目標1000億,融入大光谷、對接大車都,打造產城合一的武漢南部新城。
  東西湖區,目標1000億,做大做強臨空經濟區,建設產城融合臨空港新城。
  青山區,目標1000億,加快重化工區轉型發展,建設濱江生態商務區。
  硚口區,目標1000億,打造“漢江灣”生態新城,建成現代商貿強區、美麗生態硚口,實現老工業基地鳳凰涅槃。
  黃陂區,目標1000億,發展大臨空,做活漢口北,建設空港新城、打造“中部航都”。
  新洲區,目標1000億,舉陽邏旗、念水字經、打臨港牌,崛起成為華中地區臨港新城。
  (原標題:圖文:競進提質 萬億倍增新徵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fifudlogq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